12月26日金融一線消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24》發布式在北京召開。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甘為民出席並參加機構討論“企業年金製度實踐與改革展望”。

甘為民指出,近年來企業年金發展進入平台期。截至2023年,企業年金參與人數僅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參保人數不到7%。另外企業基金規模、人員等增速緩慢。
甘為民從存量角度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從資金來源上應推動企業年金個人繳費部分用實用足。職業年金對年金政策的利用是比較充分的。單位8%和個人4%。無論從企業和個人角度看,實際上這個繳費提升的空間是有的。鼓勵企業員工把未用足的繳費空間用夠,同時也允許我們的企業增加他們的繳費比例,為自身的養老儲備做實做足。
二是從年金的模式上探索開放式企業年金的個人投資選擇權。目前企業年金多數由公司統一製定企業年金資產收益目標,當麵對不同年齡和不同風險偏好的企業員工群體,往往無法兼顧。當前企業年金計劃中已經湧現出企業自身根據不同員工群體設置不同風險偏好的組合,並通過個人自選方式加以差別化滿足的趨勢,作為年金機構。如果能夠幫助企業進一步將這種趨勢通過金融機構的科學風險分類方法加以引導完善,對加入年金的員工進行定期的投資,這種偏好的測評,精準區分不同風險偏好的員工,實現動態的精準匹配。
三是從年金管理機構能力提升上,做實國家倡導的耐心資本和長周期考核,需要年金管理機構深入領會年金基金的特性,夯實自身的投研體係建設成為當務之急。對企業年金管理機構而言,隻有先深刻領會年金基金的特性,把握好長期收益和短期風險波動之間的關係,才有可能成為真正被企業年金委托人認可的耐心資本。要做到這一點,隻有通過打造適合企業年金的投資的方法論,把絕對收益和相對收益目標通過投資的價值投資的整體框架,把它整合起來,打造出符合中國特色的年金投管模式,才能被企業年金委托人所接受和認可,最終實現企業客戶所能接受的長周期考核。按照中央的倡導,包括監管的要求,建立所謂的耐心資本和長周期考核,形成有機的統一和結合。